东莞贴牌加工商 企业需要机器人

Home > 行业资讯 > 东莞贴牌加工商 企业需要机器人
2016-04-28

东莞大朗镇汽车站门口,拉客的出租车司机一拥而上,当听到目的地是仅在1公里外的易事特集团时,司机们毫不犹豫地报出了20元的价格,并表示没有任何还价的余地。结果,一旁的三轮车以10元的价格成功“截和”。

 

三轮车与多年的世界工厂形象毫不违和,从外观看来,东莞与几年前并无多大差异,而变化发生在内核。

 

司机这样向记者解释“高昂”的交通费用:“那儿(易事特)的工资很高。不过那边的工资更高。”司机指着十字路口斜对面的华为南方终端基地说道。华为南方终端基地位于湖边,是松山湖最好的地段之一,随着深圳房价的持续高涨,华为更多部门搬到这里的传闻愈演愈烈。

 

相比大多数新开发的科技园区空荡荡的景象而言,松山湖并不冷清,路旁的树荫下,还不时看到有人举着牌子招工。

 

作为著名的“世界工厂”,东莞的转型全国瞩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则是焦点中的焦点。这是东莞市在2001年7月开始筹划建设的新区,从创建之初就被定位在了高科技产业。

 

在今年1月22日举行的松山湖2015年工作总结大会上,园区在2015年的成绩单也正式揭晓。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10.8%,按照园区2014年的239.75亿元生产总值推算,2015年这一数字在266亿元左右。

 

相较于东莞全市6275.06亿元的经济总量而言,尤其是在长安、塘厦两个镇街分别跻身400亿元和300亿元俱乐部的对比之下,松山湖的经济规模似乎并不十分突出。然而,随着华为、万科等一系列大企业的入驻,松山湖地区去年的税收总额预计为79.73亿元,实现了83.56%的同比增幅。

 

除此之外,经过高科技企业不断布局和加入的背景下,松山湖的企业之间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工业链条。“我们和周边企业的联系非常多,包括合作研发、生产销售等许多方面,已经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团体了。”易事特董事长助理张启聪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在中国制造业艰难转型的风口浪尖,大多数人没有预料到制造业重镇东莞的转身能如此轻盈。在过去一年,这里因为华为、金立、酷派、OPPO、VIVO构成的智能手机基地受到瞩目,2.6亿部的出货量约占全国智能手机的一半。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城市的高新科技产业,都受成熟产业链的惠及。昔日遍布贴牌代工厂的“世界工厂”,新的故事似乎发生在“关注之外”。

 

贴牌商的出路

 

位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北部的易事特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松山湖的明星企业,获得了松山湖2015年度的8项大奖。易事特是电能质量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入口处便是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发电板外围则是围成一圈的集装箱状小型光伏电站。

 

如今的易事特是一家拥有近6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资产总额达44.37亿元的上市公司,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和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等部门的相关领导均曾到易事特考察调研,惠州、绍兴、沈阳、贵港等城市也纷纷前来“取经”。

 

时间追溯到1989年,当时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何思模靠3000元在江苏扬州创办了易事特,生产稳压电源。2001年,易事特搬迁到东莞,开始主要给德国施耐德等外国品牌做贴牌、代工,是一家典型的OEM企业。

 

2006年3月30日,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与施耐德电气集团旗下的梅兰日兰不间断电源系统有限公司(MGE)合资开设易事特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期限为12年,双方股权比为4∶6。

 

新公司成立不久就遇上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施耐德的股票随着金融市场波动大跌75%。易事特也趁机以1732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MGE所持的易事特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60%的股份。

 

至此,原本依靠国外技术进行贴牌生产的代工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一家自主研发的高科技公司。

 

张启聪向记者坦承,施耐德作为全球500强企业,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为公司的前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了机械化生产,许多技术都是由MGE提供的。”张启聪说道。

 

2007年是这家前贴牌生产商的另一个巨大转折。这一年,易事特拿下了美国夏威夷地铁的UPS电源方案订单,终于将市场拓展到了国际范围。易事特董事长何思模则将之比作“拿到了世界的通行证”。

 

在过去二三十年的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加工企业发展轨迹,通过低利润学习外资技术,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自主研发。

 

产业集群有别以往

 

早在2001年,易事特刚刚搬到东莞时,其实落户在临近深圳的塘厦镇。塘厦是东莞较早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镇街之一,全镇外资企业达1200多家,主要以生产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精密机械、运动器材等工业产品为主。也是在那里,易事特开始了为施耐德进行贴牌加工的生产。

 

就在同一年,在享受着“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带来的经济红利的同时,东莞市政府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简单的加工贸易和吸引外资并不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年夏天,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起步,几个月后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多年来,为了积极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进驻,松山湖在政府扶持上下足了功夫,从土地优惠、人才奖励、企业上市奖励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小。

 

据了解,松山湖在2010年曾出台的扶持政策包括:已上市或将上市的企业注册在园区的,可获得最高2750万元的上市奖励,其中市最高奖励2200万元,松山湖最高奖励550万元;在科技创新扶持方面,松山湖每年从园区财政收入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园区企业科技创新;对组建国家级研发机构的,松山湖给予最高1500万元资助,此外省级最高补助800万元,市级最高补助500万元等等。

 

张启聪向记者介绍道,刚搬到松山湖的时候,政府在土地方面给予了易事特一定的优惠。与此同时,为了便于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还为易事特在月荷湖公园旁边建了专家楼,目前专家楼共有60套公寓,每个博士分配一套两室一厅。

 

“吸引我们入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松山湖的产业集群效应。”张启聪解释道,“从我们从事的电子科技和新能源领域来看,许多国内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我们着力发展的IDC数据中心、光伏发电站和智能微电网三大领域,都能在松山湖找到非常合适的合作伙伴。”

 

不过,张启聪表示,松山湖式的产业链与传统认知上的产业链不同,“现在所谓的产业布局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细致到具体的产业,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高科技产业本身有集合性发展的特点,在许多领域都是相通的。就像我们跟旁边的企业,包括华为都有着说不清的联系,包括人才培养、合作开发等,并不一定是从事同一行业的才能联系起来”。

 

企业需要机器人

 

没有想象中的东莞工厂流水线的画面。

 

巨大的厂房内摆满了不同形态的产品。正值晚饭时间,车间里的工人寥寥无几,缠线等需要手工装配的工作完成了一半,被搁置一边。

 

“现在除了一些比较精细的装配工作,其他的生产环节主要都是机械化生产了。”张启聪说。为了提升智能装备水平,易事特近年打造了全新的生产线,原本需要800名员工完成的工作,如今仅需60人。

 

目前在松山湖,招聘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人工成本已经很高。选择“机器换人”,一方面可以节省高昂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员工学习技术,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实际上,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在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对“机器换人”的需求十分明显。《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开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累计在东莞地区推广应用的国产智能数控装备和工业机器人数量分别达到3000台和2000台,而这一数字在2017年则要达到5000台和3000台。

 

机器人使用数量甚至也成为东莞市出台扶持政策的标准之一。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就提出,对东莞企业建设应用国产智能数控装备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项目,要达到应用 100 台套以上国产智能数控装备及配套工业机器人的要求才可以得到按设备和技术投入总额的20%、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

 

2014年以来,东莞市领导在多个场合均表态要推动“机器换人”工作,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鼓励说,东莞的目光应该要长远些,要实现企业从“换机器人”到“造机器人”的转变。

 

 

东莞市信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东莞市对于本地的机器人企业也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其中包括企业如购买本地机器人企业的产品,政府会补贴订单总额的15%作为优惠。

 

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渐壮大。

 

如今,“机器换人”的理念在东莞的企业界可谓家喻户晓,不过,在国内外机器人行业内外夹击下,竞争也可谓前所未有的激烈,因此东莞本地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数据显示, 2016年珠三角机器人产业总值预计能达到11697亿元,而东莞的机器人产业产值在350亿元左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东莞早在2001年就开始提出了要发展机器人等高科技企业,但对于机器人的定位还不够清晰,仍需进一步探索,所以虽然提得很早,但现在的产业集群并没有发展壮大。”

 

可以预见的是,在有着强烈机器人需求的东莞,智能手机带动起高新科技全产业链发展成熟之后,本地的机器人产业,也将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融资租赁专线:0757-22222788

宏泰二维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